作为广东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五个试点县(市)之一,肇庆市封开县以75.46%的森林覆盖率和312.1万亩林地的绿色屏障为基础,通过“三权分置”制度创新,配套实施林木采伐“放管服”改革、促进林业产业创新发展等创新举措,构建起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格局。
以“三权分置”为引擎,驱动林业高质量发展
一是制度先行:“三权分置”明晰产权关系。长期以来,林地细碎化与经营权流转不畅如同枷锁,制约着封开林业效益的跃升。新出台的《封开县关于推进集体林权制度“三权分置”改革实施细则(试行)》中,对集体林地的所有权、承包权、经营权做出了明确的解释,即所有权归集体所有,承包权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等承包方所有,经营权则归经营主体所有,赋予经营主体更充分自主权。此举不仅明晰了林地产权这一根本,更让林农既能坐享稳定承包收益,亦可借助林地流转、入股等方式,深度参与并分享林业发展的增值红利,真正盘活沉睡的绿色资产。
二是合同签订:稳定承包权,增强林农信心。渔涝镇作为封开县“三权分置”改革的先行试点镇,率先组织开展家庭承包经营林地延包合同的签订工作。在镇林业站工作人员组织下, 贺江村16户林农当天签订了6份家庭承包经营林地延包合同, 涉及林地1121亩。 对承包期不足10年的家庭承包经营林地统一推进延包,承包期限延长30年, 以“恒产”坚定林农的“恒心”,让林农吃下“长效定心丸”,安心投入林业经营,为林业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。
三是信息化管理:从“白纸黑字”到“数据电子化”。面对历史遗留的“四至不清”难题, 封开县林业局组建专业技术支撑团队,携 RTK测量仪与无人机深入山野精准测绘林地边界,绘制详实的林地地籍图,纸质凭证的模糊表述从此变为清晰的矢量数据。这些成果将统一录入系统,构建封开县林权数据库,推动林权管理迈入信息化、规范化与科学化的新阶段,为后续改革奠定坚实数据基石。
优化林木采伐审批机制,激活林农增收新动能
一是推进“小额采伐 ‘承诺即入’ ”。林农个人申请采伐人工商品林蓄积量30(含)立方米以下的, 仅需填写申请表并签署承诺书,即可快速获《林木采伐许可证》,让林农实现“少跑腿、快办事、办成事”。若林地四至不清,镇(街)林业站还免费协助划定边界并绘制地图。政策从首月实施至今,全县受理小额采伐申请17宗,申请通过率100%, 林农满意度达100%。 这一改革为林农节省了设计费用,真正实现了让林农的“青山”更快变“金山”。
二是实施“单独编制森林经营方案+采伐限额五年总控”。2025年结合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, 封开县支持和引导经营5000亩以上的林地大户或多个联合经营大户单独编制森林经营方案,并在全县年度采伐限额里推行“五年总控”模式,允许跨年度调节采伐限额。目前,全县已有10家经营主体(含多个联合经营个体)申请开展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工作,已完成2家经营个体的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备案,并获得采伐限额五年总控指标。赋予了经营者更大自主权,使其能灵活对接市场,规避因审批延误导致的经济损失风险。
创新产业经营模式,“一村育千树”迭代至3.0版本
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过程中,封开县在“一村育千树”1.0模式中总结经验基础,迭代升级出2.0和3.0版的国资市场化运作模式。在“一村育千树” 3.0模式中, 政府统筹地块, 国资进行投入产出测算、市场风险评估,按照投入产出效益确定投资规模,由承接企业负责日常运维管养和兜底销售,承接企业按销售额获取相应收益后,其余利润归国企统筹分配。以南丰镇开明村130亩低效林改造为代表,种植香樟、小叶紫薇、紫花风铃等经济苗木。按照目前实施亩均测算,剔除林地和管养等成本后,每亩纯收益能达3000元以上。该模式有效整合资源, 既降低村级风险, 又提升综合效益。 目前,该模式已从开明村拓展至全县,在南丰、金装、江口、大洲等镇(街)全面推进,预计年增林业产值超千万元, 惠及千家万户。
封开县的实践证明,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绝非简单的“放权”,而是需要制度创新、技术赋能、司法保障的多维联动。改革没有终点,封开县将继续以“刀刃向内”的勇气,把每一片山林变成林农的“绿色银行”,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贡献封开经验。